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

文化發展的癥結與創見-13

13 大人察察 小民乾乾
~丁元黃~
  《大學》的『不易』之「道理」雖然空靈玄妙,卻確是超然而明朗,它能以「象、數」的「符號、數目」作解註,以「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」的工夫去體驗,以了悟「天地合德,日月合明」的『造化玄機』,發掘文化的『動原』參贊天地的化育,而使文化生機蓬勃發展永垂不朽。
  《中庸》的『簡易』之「學理」雖然層次分明,終究只是一些現象的描述,尚待突破,印証真相才得明朗。
  《論語》的『變易』之「事理」其實「非理」,只能算是一種規矩「禮律」,它雖然有事實可據,但是用在不同的「時空」,則有不同的「禮律」規矩,以之作為文化的『動原』,結果必然會使文化支離破碎,僵硬老化而致崩潰。
  儒家學說講了幾千年,後代的學者依然還在「踐仁、知天」的「禮律」事上打滾,還在「知性、知天」的學理中爭論。
  宋明「理學」雖然幾近堂奧,但還是沒有澄清千古以來,諸子言論的混淆。
  中國文化在那裡﹖什麼是中國文化﹖為什麼我們的「儒學宗師」談儒學卻「不太著重《大學》呢」﹖
  為什麼有人說:「中國文化是醬缸的文化」呢﹖說:「中國文化只是到處埋葬著古人的朽骨,他們從未在中國文化中,看到現實與光明」呢﹖
  這些惱人的問題,就在於中國文化三代以後虛偽的「內用黃老,外示儒術。」又矛盾的「獨尊儒術,罷黜百家。」還進一步把「王道」的『動原文化』,刻意說成「霸道」的『道統文化』,以致形成了不良的社會文化風氣,人人外表溫文儒雅,謙良恭馴,內心卻頗富心機,驕傲自大。
  「居上位者」的貴族養尊處優,卻大都自私自利目空一切,只知「為政不得罪臣室」,而不能禮賢下士,體察下情,扶助弱小。
  「居下位者」的庶民看似「終日乾乾」,其實只是「天天廿九暝」,只能無可奈何的昐望「明天會更好」,但是未來永遠是一場夢。
  「上士大人」開口冠冕堂皇,彷佛察察為明,卻盡是不食人間煙火,天馬行空之論,甚至於口是心非,腳不踏實的粉飾之詞。
  「下士小民」滿腹心聲,彷彿都是杞人憂天的癡語愚話,而欲訴無門,有口難言。
  「學者、專家、知識階級」雖然胸有城府,卻經常是「秀才遇著兵,有理說不清」,而只能死守傳統,無法開創義理發揚光大,而成了「百無一用是書生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