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

文化發展的癥結與創見-12

12 上德不德 大學無學
~丁元黃~
  宇宙、天地、人生、萬物,以實質的「現象」言,是有空靈的『理』寓此中而支配。以「人事」的行為與「文化」的內涵言,則為『心』所主宰。
  因此「心物合一,理事圓融」的文化哲學,即是「日月合明,天地合德」的大學問,是謂『明明德』,此是文化的『動原』,也是「大學之道」的主旨。
  那麼「大學之道」的旨趣,今日的「儒學宗師」怎麼講呢﹖
  〈牟先生〉在《中國哲學十九講》一書,儒家系統性格一文中說:「這是很麻煩的問題,大學本身不明確,我們講儒家的時侯,不太著重大學。」
  〈牟先生〉的理由是:「什麼是明德﹖什麼是至善﹖至善究竟在何方﹖這在大學裡面都不清楚,大學只把實踐的綱領列出來,但是要如何實踐﹖那個領導的原則是那個方向﹖大學裡面並不清楚。」
  〈牟先生〉的下文說:「我們當以論語、孟子、中庸、易傳來作標準,用來規範大學,不能反過來以大學的標準來決定論語、孟子、中庸、易傳。」
  可嘆,一代「儒學宗師」講儒家思想,講中國文化哲學,竟然如此本末倒置去頭論足,試想以這種捨本逐末的基本觀念~《中國哲學十九講》來講儒學、道學問、說哲學、論文化,如何會有生機呢﹖其後的長篇大論,也都只是紙上談兵,如何「開創」文化義理﹖又如何真正了知文化的『動原』﹖還說什麼「終極關心」問題呢﹖
  談中國文化論儒家思想,不從根本義理動原的『明德、新民、至善』處問根由作為綱領原則,卻反過來以儒門弟子的權宜教化之論去規範「大學之道」,如此以管窺天,如何能真知「中國文化大動脈的終極關心問題」與「究竟」的義理呢﹖
  「大學之道」才是聖人『心法』的傳承所在,「明明德」即是中國文化的『動原』所在,它與「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周公」,聖聖相傳的心法~~「人心、道心、精一、執中,」息息相關。
  以六經之首的《易經》學理作比喻。
  《大學》之道等於是『不易』的「道理」。
  《中庸》即是『簡易』的「學理」。
  《論語》是儒門權宜的教化之論,是「因人、因事、因地」見機說教的「事理」,是類屬於『變易』的學問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