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

文化發展的癥結與創見-11

11 十方世界 萬德莊嚴
~丁元黃~
  宇宙「無極真如大道」的「本體」有其功能「作用」,因此有『於穆不已』的「太極」,又名「太乙」靈動的元頭,這個『動原』處,「動而為陽,靜而為陰。」於是乎「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」,而有「象」有「數」。
  「象」指「空間」而言。「數」指「時間」而說。「天、地、時、空」於焉出現,而成「萬象、萬數」的「空、有」世界,而『理』寓此中。
  《中庸》所言: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」此是以「後天」人物的立場,『從上而下』以言既成的宇宙、天地、人生的結構。
  <孟子>所言:「盡其心者,知其性也,知其性,則知天矣。」此是以「先天」超越的立場,『從下往上』,而言宇宙、天地、人生的結構。
  然而宇宙天地人生的結構與變化,並非是一直線式或平面式的結構,而是『太極動原』在起「心」動「念」生心「顯相」之後,「相生相對」的顯現而成「天地並生、時空相隨、象數乙體、心物乙元、形上形下」同出的現狀,『萬德莊嚴』而成「十方」的「三際六合」,「立體圓融」的時空世界。
  <孟子>言「心」是「性與命」的生滅『本心動原』,是「心物合一」的動原『中心』。
  《論語》言「仁」是六情感想的「意識之心」。
  以世界既成之後「人」的本位立場言:「心」為「性」之所發。所以說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。」
  但以「宇宙生命」的立場而言:「性」也「心」之所積,互為因果,而成人世千古的糾纏、煩惱的根源。所以又說:「形而上者謂之道」。
  若以宇宙超然的『道體』言:「性」元本「無來也無去」,但因「心」而有出入,因此道:『緣起而本空』。
  一切人間的「七情六欲」的煩惱,皆為「心、性」互為「因緣」而發展。而「因緣」者「陰陽」也,因此說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。「因緣數和合,即有生與滅」。「離諸因緣數,即無有生滅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