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

文化發展的癥結與創見-8

8 以德新民 彌綸天地
~丁元黃~
  「儒家」的學問,長久以來都未能突破「形而上者謂之道」與「形而下者謂之器」的瓶頸,以確立文化的『動原心法』。此跟「佛學」一直未能把「形上體性,如何統攝形下的心物萬有群象的關鍵樞鈕」說清楚一般。這都是真正關心我國文化,關心人類根本智慧方向的人,所應虛心檢討面對現實的問題。
  正如<李登輝>先生接受聯合報記者訪問時說:「中國人兩千年來的生活方式,和生活水準,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交互影響;但這套生活方式和價值標準,在面臨社會急遽多元的演變中,有些已不足以應付周遭的環境,也跟著面臨被篩選的必要;找出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底蘊,是作為中國文化傳承者的我們今天的責任。日本人生活的思想要素中,『忠』是相當重要的思想,這個『忠』字支配了日本人的生活模式,造就了日本產業的發達興盛。我們的文化特點何在﹖是必須好好的分析,我們的教育工作,才能有所遵循。」
  這些問題至今已經幾十年了﹗我們卻還沒找到答案﹗還在「藝術」與「文學」上摸索。
  且讓我們面對現實來檢討這個中國文化上的大問題,無須執著門牆,也不必再迷信權威,尊古復古,粉飾太平。中國文化的根本學問,並非是「仁」,聖人所以為聖人的思想,是建立在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。」的基礎上。
  『德』才是傳統文化的中心『動原』。
  『德』才是國民生活所應具有的底蘊,才是「新民」的基礎。
  『德』是「君子務本,本立道生。」的所在。
  『德』在文化思想的說「理」上,才具有不可推翻的立足點。
  『德』正是「放可彌綸天地,退可藏於密」,人類文化思想的『動原』處。
  『德』才是「人類生命」與「文化思想」上的「終極關心」問題所在。
  「日本人」的『忠』心思想,也是在體悟到『動原』之『德』而後,所開創出來的一個新的「名詞」而已。「忠」與『德』的意境,名異而實同。只要能了悟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。」的意境,貫通「中庸」之理,即得了知「大道無言。」唯『德』是賴的『動原』效應。進一步探討「孔子問禮於老子」的原由,了知「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。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」的微言大義,則待人處世,即能一心一「德」,而得「忠」心耿耿,敬業樂群,隨遇而安,而擁有「人類生命的尊嚴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