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. 從教到禪 進化昇華
~丁元黃~
總之,「禪教」與「禪學」構成了「禪宗」的內涵。
所以想了解「禪」的真相,是要有<鈴木大拙>之「反邏輯、反歷史、反理性」的見解,同時也要有<胡適>的思考態度;如此才能了知「禪」的內涵。
<胡適>以「禪學者」的立場圍著「禪」打轉,雖然體驗不到「禪」的真髓,不了解「禪」的實相,卻也不離「禪宗」的範疇。
<鈴木大拙>以「禪門宗師」的立場攻擊「禪學者」,卻又故示神秘不說出「禪」的真髓實相,難怪被人認為是「口頭禪」。
「禪」的境界隱含著「佛、道」的韻味,雖然『頓悟』只是「初禪」的境界而已,悟後還有道行,並非一蹴可成,但是卻有「一了百了」的機會,所以較為單純無慮。
「教」的意境俱教化的功能,是很複雜的「入世」事業。縱然能作到「有教無類」,然而生命本質的「根性」難移,到底還是「剪不斷,理還亂」,所以問題多多。
「禪」風的提倡、「佛法」與「道旨」的宏揚,必然是超越於「宗哲、學術」的內涵風格之上。所以「禪風禪行」必然呈現出與「教」不同,彷彿革新突破的氣氛。
此是一般人修習宗哲的目的,是人類啟發「心性」,也是宇宙生命「演進昇華」的自然過程,與宗教的改革無關,也無衝突的必然性。
所以想了解「禪」的真相,是要有<鈴木大拙>之「反邏輯、反歷史、反理性」的見解,同時也要有<胡適>的思考態度;如此才能了知「禪」的內涵。
<胡適>以「禪學者」的立場圍著「禪」打轉,雖然體驗不到「禪」的真髓,不了解「禪」的實相,卻也不離「禪宗」的範疇。
<鈴木大拙>以「禪門宗師」的立場攻擊「禪學者」,卻又故示神秘不說出「禪」的真髓實相,難怪被人認為是「口頭禪」。
「禪」的境界隱含著「佛、道」的韻味,雖然『頓悟』只是「初禪」的境界而已,悟後還有道行,並非一蹴可成,但是卻有「一了百了」的機會,所以較為單純無慮。
「教」的意境俱教化的功能,是很複雜的「入世」事業。縱然能作到「有教無類」,然而生命本質的「根性」難移,到底還是「剪不斷,理還亂」,所以問題多多。
「禪」風的提倡、「佛法」與「道旨」的宏揚,必然是超越於「宗哲、學術」的內涵風格之上。所以「禪風禪行」必然呈現出與「教」不同,彷彿革新突破的氣氛。
此是一般人修習宗哲的目的,是人類啟發「心性」,也是宇宙生命「演進昇華」的自然過程,與宗教的改革無關,也無衝突的必然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