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

此文非禪無關道-7

7. 平衡空有 心物乙元
~丁元黃~
  宗哲的修習是為了平衡「空、有」,以建立合理合道的人生觀,以了悟「人生真諦」與「生命真相」。人類文化若不能調合「肉體」與「精神」之偏,是難予開創出新的境界,突破文明的瓶頸。 追尋「人生的真諦」,了悟宇宙「生命的真相」,若一直被世俗的習慣所羈絆,為門戶之規儀、見解所限制,是無法體驗到「禪」的真髓實相。
  宇宙人生的問題,「佛法」彷彿已經說得點滴不漏概括殆盡,哲學家也彷彿已分門別類說得頭頭似道。 但是冷靜的思考,你會發現諸家的論說若非偏於「空相」存在的「神性」之論,就是偏於「有相」存在的「物質、人倫」學說。雖然不管說空說有,說天說人都說得天衣無縫。然而有關「形而上之道」與「形而下之器」兩者之間的環節,「心、物」與「空、有」如何轉換的關鍵,卻都是拖泥帶水語言含糊。
  比如經論最豐富的佛學,把人從受胎到誕生的過程,說得巨細無遺;也將人體死亡之後,「意識、心性」的變化過程,說得活靈活現;甚至於連六十八億萬年後,佛門衣缽傳承之事也描述得令人嘆為觀止。
  但是對於天地人物,如何化生的詳情,宇宙的起源,即使是《起世經》裡也有所保留,只有大綱而無細節,而顯得混沌不明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