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

文化發展的癥結與創見-10

10 天命上帝 根元於心
~丁元黃~
  <孟子>所言:「盡心」,即是盡這個『心地』而言。「知性」,即是知「天命之性」而說。而這個「天命」的「天」,只是「天地合德」之中的「天」,『合德』自然就能發現到「日月合明」,即能體驗到「天人合乙」的事與理,臻於「理事圓融」的「終極關心」問題,而了知『動原』的真相。
  由此可知「仁、心、性、天」,各有不同的理事層次,不得混而言之。
  而所謂之「心」是有「仁心」與「本心」之別。「仁心」只是指「六欲」感情「意識」之心。『本心』是指「天命、天性、天體、天空」與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」所根源之『心』。
  因此以「仁為心、為理、為道。」是拖泥帶水渾沌的古語,是背離時空脈絡的論說,是一偏之見,一家之語,不是什麼偉大的洞見。
  「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」
  「物」包括「物理」,「事」概括「人事」。都須剝繭抽絲,作層層的突破,從「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」的實踐工夫中去體會驗証,才能『明德』近道,以成就「新民」的典範,以了悟宇宙生命以及我們人類文化「終極關心」的『動原』問題。
  換一句話說:僅是「知天命」還不夠。尚須了知所謂之「天命」到底從何而來﹖所緣何事﹖所授何命﹖此所以孔子「五十而學易」不以「五十知天命」為已足;進而「繫易」,留下了不同於「論語」內容之文章,而成了後世不求甚解,只重考據的所謂專家學者,千古爭論真假的原因。
  <孔、孟>的學說認為「學問就是德行」,有人以為「學問與道德」不能混而言之,此是未體察傳統文化中老子《道德經》的大義所致。
  「道」是指宇宙「本體」而言。「德」乃指「成德」之『明德』與「德行」之『動原』作用的問題而說。
  人生最大的「學問」,人類生命文化的「終極關心」問題,盡在於此「形上與形下」之『中』的「道與德」問題。這個「不易」的『道德樞紐』若不能體驗印証,即難掌握形上與形下「變易」的「道德禮律」規距。
  所以<孟子>說:「學問之道,惟求放心而已矣。」孟子懂得把放出去的所謂「天、命、性、道、」與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」以及「六情七欲」的種種心收回來。而言「君子所性,仁義禮智根於心。心之官則思。思則得,不思則不得。」而與歷代的聖人心心相印,『心』通宇宙造化的『動原』,「亞聖」之名實不虛得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