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丁元黃~
<朱子>的「理學」若要對現代社會人心有所啟發與貢獻,就必須要有承先啟後的引伸闡釋,才能貫通古今中外,而有合理合道的存在價值。
「理學」最重要的「理一分殊」觀念,若也像《論語》一樣只在為人處世的權宜教化上作文章,將會如同儒學一樣,因為時空的不同而格格不入,變成為生活的素材而沒落,難以成為人類文化生活心靈的主宰。而「理一分殊」的闡釋若只是靠固有的《太極圖說》作解註,也必然會引起無謂的糾紛。因為混沌不明的傳統《太極圖說》至今依然受到「孔孟學會」與某些學者的質疑,而成為試圖推翻的話題。
所以「理學」的宏揚「理一分殊」的闡釋,必需提昇到現代「時、空」觀念,配合古典《易經》的「象、數」作綱領原則性的論斷,才能建立萬古常新內涵,完成「新民、親民」的典範,以仁民愛物「止於至善之地」,如此才能達到「天人合乙、萬物乙體」的境界,而合乎群經之首的《易經》道理而與時空同在。
以《易經》的「象、數、理」引喻,「理」者「道」體的發機作用境界而已矣。「道」本無言不可說,無形無象也無數,但不是死的斷滅空。所以云:道之體象為「無」,其理數為「0」。而一落言詮便失其真。因為此「0」也是一個形象,所以有「○」象是「一」個的數字出現。於此「道生一」,而一不能獨生,有一必有二有陰就有陽,所以云「一生二」,於是有「●」象之「二」數出現。此也是「河圖洛書」以黑白點表露造化的玄機。
至此合一二為三,是以云「二生三」,而有「
」象之「三數」出現。此「象、數」之三的境地,已具備了後天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的「皇極」之境界,而云「三生萬物」。這是「天地時空」以「象、數」解註化生萬物的程序。也是<孔子>曰:「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」的微言大義。
.gif)
以此「天地時空象數」的造化玄機作解註,明顯可知「理」者「道」體的發機處,也是「無名天地之始」的「萬物之宗」,生生之「易」好生之「德」的所在,更是「萬德莊嚴」的立足處,也是「己立立人,達人達己」,「君子務本」安身立命「同條共貫」的所在。
而「一」只是「形而下者謂之器」,「有名為萬物之母、萬象之帝」發端處而已。 故「理一」等於是「一入為理」乃是圓融歸宗,「乙體同生」之道,才是「道德重整」所須知的理念;但是乃要留意避免中國文化「專制」一言堂的現象。「分殊」等於是「理化為一」,乃是後天入世之道,難免有「一法若立,萬法叢生,道失體位」的危機;所以發展「多元文化」尚須特別留意不流於「異端」,此也西洋文化的危機處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