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

文化發展的癥結與創見-4

4 天地日月 心性動原
~丁元黃~
  因此到了「儒家」的手裡又提出『仁』的概念,作為文化的主體。儒家認為『仁』就是人的「本質」與「主宰」,說:「踐仁能知天」,認為能實踐生命中的道德心之「仁」,則「天」的一切都在這裡。
  「仁」是「論語」中很重要的一個綱目名詞,但是儒家同樣沒有給「仁」下一個明確的定義,也欠缺了積極的界說,更缺乏作「本體」的規範,而只作為「仁愛」意識的解註,作為心中「愛人」的表現描述而已。
  到了<孟子>的時侯,才進一步提出了:「君子所以異於人者,以其存心。」「存其心,養其性,所以事天。」「盡其心者,知其性也;知其性則知天矣。」
  從此增加了對『心』與『性』的刻劃,而言「萬物皆備於我,反身而誠,善莫大焉。」認為「上下與天地同流。」說「天、人」根本就是一體,而有『天人合一』的思想出現,至此才完成了聖人的『心、性』實踐理論體系。
  <孟子>還提到:「心之官則思。」「思則得,不思則不得。」「君子所性,仁義禮智根於心。」而實際闡明了人類的「終極關心」問題,化空洞的「心法」與霸道的「道統」的思想,而為真實明朗多元的『動原』學問。從此才去除了中國文化神秘、詭譎、專制、霸道、有為的「天命、道統」思想,而言:「民為貴,君為輕,社稷次之。」把學問「平民化」賦予『人類的生命尊嚴,與生命生存的意義。』
  <孟子>的成就確實是繼<孔子>之後,把儒家學說發揚光大,「開創義理」立下界說的一位聖賢,至於如何完成『成德』的人品人格﹖
  <孟子>曰:「盡其心,知其性,知其性則知天矣。」「存其心,養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」「夭壽不二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。」
  也就是強調須先「知天」而後才能「事天」,以致於「立命」,再養「浩然之氣」,以「塞於天地之間」。
  至於什麼是「日月合明?天地合德?」而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」是如何『明德』﹖到底又明什麼德﹖<孟子>也欠缺清楚完整的解析。
  因為<孟子>的言論偏重在「知天事天」,他認為有個主宰的「天」,雖然點出了「民為貴」的立場,有「天人合一」的理念,卻是還缺少了自在『自主』的積極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