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

輕鬆自在平凡的成功-3

三 萬教萬行皆陷井
~丁元黃~
  人生的真諦,學者專家都說得很深奧,很學術化,很專門化,以致格格不入,令一般人無所適從。這是學者專家,為了個人「派別門牆」的商業行為,為了標榜自我價值,與個人地位的作法,它是三百六十行的典型,自有其存在人間的地位與需要,但不是「放之四海而皆準,歷經萬世而不變」的人生指南。
  因為「學院式」高深的理論,遠離了一般人生活上實際的需求。「碩士論文」形同數他人的鈔票,「專科」的枝節探討,形同盲人摸象,難免顧此失彼。
  因此除了少數有資歷、有閒暇、有修養的人士,以及以此謀生的「專家、學者」而外,對於大多數為生活而忙碌的普通人,以及平凡的人士,並沒有實際的意義,也無切身的利害關係。
  這也是讀書人,讀一階段,丟一階段,進入社會以後,就不想再讀書的原因。
  科學愈發達,分科愈仔細,相對而來對人生的視野也就愈窄。雖然「專精一藝」可成名,但是專精一藝一行所造就的功名,也不過是人生聖境中的一偏一點而已。
  因為,名利的代價,往往是痛苦的累積;富貴常常是從搏奪中而來。就像文學是苦悶的象徵,得道是苦修苦行的結局一般。
  「科學、人生、宗教」,以樹木作比喻:
  「科學」的萬象萬學似「樹枝」很美;
  「人生」的名利財富像「樹幹」很善;
  「宗教」的千宗萬派像「樹根」很真。
  但是這些片段的道理,對於平凡人而言:
  「樹葉」是高不可攀的空中樓閣。
  「樹幹」是隨緣顯相的虛空幻體。
  「樹根」是深不可測的地下寶藏。
  對於現實的人生,「至聖」的理想,都只是各得一偏之道而已。
  因此說:人生的成功境界、成功的含意,不能單憑「物質」的享受作衡量,也不可僅憑「名利」的高低去判斷,更不能只取「精神」的幻境為依歸。因為片段「至真、至美、至善」的成就,都難予造就人生的「聖境」,達到大同世界的理想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