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

文化發展的癥結與創見-5

5 時空遷流 寓理於道
~丁元黃~
  後來到了<朱子>手上力行《大學》中「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」的工夫,以驗證《中庸》的「喜、怒、哀、樂,未發之謂中」的境界,以及「發而皆中節謂之和」的玄機,再以「心、性、情、理」解註大學「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」的實踐工夫,而建立了『理學』,從此為『成德』與成就人品立下了一個實踐的典範,也為儒學充實了實踐理論。
  可惜由於門戶之見,<朱子>的『理學』還是將「佛學」,與一般「宗教問題」排斥在外,未能融會貫通,因此對於「心、性、情、理」的發展程序依然不夠明朗與周全,而未能落實於民間,解決人類文化生命上的「終極關心」問題。不過以「儒學」的立場言,已算是再開創出一片輝煌的天空。
  然而,今日的「儒學宗師」,卻忽略了這種與那個時代的時空脈絡同行,融會諸家學問,又不失儒學本義的發展。竟然口不擇言的說:「理學沒有用,我們不能期望有什麼用。」「他們無小用,而有大用。」「可以立教,垂典範。」
  <朱子>能繼<孔、孟>之後,開創儒學義理,發揚中國文化,涵蓋了宋明六百年,絕非偶然或僥倖,若無合乎「時、空」而又貼切的學理作根據,以掌握文化的『動原』,就算依賴「明朝」的政治力量的支持,也不可能流傳不衰。 然而,今日的儒學宗師卻說:「朱子繼承儒家正宗,事實是假象。朱子的傳統是朱子的傳統。孔子的傳統是孔子的傳統。」
  且讓我們泠靜的想一想,諸子若各有自己的傳統,那麼中國文化上聖聖相傳「心法」又從何說起﹖而「心傳」又那裡去了﹖人類生命與文化的『動原』又將如何立論﹖所謂的『成德』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呢﹖該不會是死抱聖人的經典,死背聖人的語錄,迷信權威照本宣科,讓大眾沉默不語,有為的「道統」思想,才算是「心法」的傳承吧!
  宋明的「理學」以今日時空脈絡的觀點看,無可否認的是仍須補充修正,近取今日「科學新知」,遠證「古典傳承」精義,中通民間「通識文化」,繼續融會貫通,開創義理,發揚光大,以符「時空」的脈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