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

文化發展的癥結與創見-2

2 說心說法 理邊上事
~丁元黃~
  「儒學宗師」也是哲學大師的<牟宗三>先生,在「中國文化大動脈的終極關心問題」一文中,提到中國文化的『動原』問題時說:「中國文化的終極關心問題,是如何成德,如何成就人品的問題;而『成德』的根據,文化的『動原』,即是宋明理學所謂,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周公、孔子,聖聖相傳的『心法』;這個心法就是『人心唯危。道心唯微。唯精唯一。允厥執中。』這幾句話。」
  中國文化能夠如此悠久廣大,當然有一個「生生不息」的『動原』根據,這個『動原』一般人會認為是空洞的「心法」,但卻是很真實的學問。若不能使大眾對這個『動原』有清楚明朗的了知,而只是所謂的「空無定義,心照不宣」的默契,難免導致文化的阻隔、枯萎,進而影響到一切政治、經濟的運作,以及思想、信仰、教育的危機。
  學者專家經常說上述十六字「四句心法」,是歷代聖人「傳心」的根據,是中國文化創造的「根源」,進而有人又把這個「心法、動原」的傳承,說成是文化上的『道統』學統;甚至於又演義成政治上的「法統」政統;更有人彷彿把它說成為某些特定群族的寶貝。
  一如<牟先生>所說:「這心法相傳,是聖人所以為聖人的根據,也是歷代聖人文化創造的根據,同時也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根據。」
  文化的「終極問題」,既然與『動原』有關,既然是『成德』的問題;那麼明白的說,也只是『理』則『理』路的問題罷了,何必故作神秘說成私相授受的「心傳」﹖或說成一元化式的所謂的「道統」呢﹖「心法」作為聖人的傳承「心傳」等同「心心相印」的「心印」,勉強還說得過去,若把「心法」又演義成所謂之「道統」,則就有點矯枉過正,也背離了「無為」的原則,是值得商榷的。
  因為宇宙人生以『道』的立場上看,是離言絕慮無一法可得的,說「心」言「法」、講「因緣」論「陰陽」、談「天命」提「率性」、道「動原」指「終極」,這些名相名堂已經都是『理』邊上的事了。
  中國文化裡有: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、形而上者之謂道、率性之道」,這些所謂之『道』都只是站在「人」的立場,而言宇宙人生的「生滅變化」之『理』邊上事而已,並非是指宇宙「本體」的恆常不易之『道』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